2019島嶼寫作_VT背景圖_1440x650.jpg

他們在島嶼寫作|西西:我城

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
02:03:17
43
想知道最新課程資訊?
已經有帳號了? 請登入
會員獨享權益
learning個人化學習紀錄
point不定期贈送購課金
此為付費課程,需購買觀看完整課程
30天有效期觀看
NT$150
糟糕!無法播放此影片,已通知相關人員處理,請稍後再試。
我城

試看片 - 電影預告

00:01:54

電影正片

02:01:23

 30天有效期觀看 - NT$150

課程介紹

西西從50年代開始寫作,涵蓋詩、影評、劇本、小說、散文、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,駕馭自如,始終保持自在的天真與洞見。 西西多樣的文體及敏銳的城市洞察,在《我城》的影像中眷戀且多義地展演。


西西 Xi Xi

西西,原名張彥,1938年生於上海,1950隨父母定居香港。自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成為教師,同時在各種報章雜誌寫作專欄,無論是新詩、小說、散文,西西都能涉獵並創作。六零年代她也寫過電影劇本如《黛綠年華》、《窗》等以及影評,是香港製作實驗電影的元老之一。1983年,西西短篇小說〈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〉在台灣獲第八屆《聯合報》小說獎之短篇小說推薦獎;翌年《像我這樣一個女子》交由洪範出版社在台灣出版,從此受到台灣讀者的廣大歡迎。西西代表作品包含長篇小說《我城》、《哀悼乳房》,短篇小說集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》(以上皆曾在台灣出版)等,其中《我城》更是影響了一代香港青年,以看似無憂無慮的小城故事,寫出七零年代的香港面臨著社會轉型、蟄伏的困頓,種種現實等著年輕人去面對體驗。西西著作有四十餘本,是相當多產的作家,目宿媒體的文學家紀錄片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第二系列曾以之為傳主拍攝《我城》。


導演:陳果

出品:目宿媒體

2015 第39屆香港電影節觀摩片

Selected at the 39th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

我城_劇照14.png

我城_劇照02.png


關於導演陳果

陳果500.jpg

香港電影導演和獨立電影製作人,代表作包括「九七三部曲」(《香港製造》、《去年煙花特別多》、《細路祥》)和《榴槤飄飄》、《香港有個荷里活》等。 1981年左右進入電影圈,從基層做起,歷練各種電影工作。1991年,利用借來的布景,拍成了第一部電影《大鬧廣昌隆》。1996年以港幣五十萬資金拍成《香港製造》,獲得瑞士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、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導演。之後繼續以獨立製作的方式拍了多部作品,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提名。 善於駕馭各類型製作預算的電影拍攝,亦常起用新人或非專業的演員,也常身兼編劇,並擔任剪接等工作,創作力揮灑自如。西西《我城》是他執導的第一部紀錄電影。

關於講師
目宿500.jpg
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電影製作

目宿媒體於2009年由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支持創立,「目宿」意為「目光停駐之所在」,以當代影音媒介,傳遞文學的美好價值,創造令人目光停留的影像作品。創業作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系列文學家紀錄電影,紀錄在臺灣土地上書寫動人故事的文學家,讓文學的醇香穿越銀幕與書頁,發酵成令人醉心的閱讀體驗,期待與更多觀眾和讀者,因電影而相遇,因文學而相知。 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第一系列於2011年推出,將林海音、周夢蝶、鄭愁予、余光中、王文興、楊牧等六位臺灣戰後文學家的生命與創作經歷搬上大螢幕,透過導演的敘事手法,將文學家的生命與創作底蘊充分展現,讓人們更關注影響臺灣文學數個世代的作家,打開沉寂多年的臺灣文學影像動力。 2014年,時值《創世紀》詩刊六十年社慶,以「詩的照耀下」為題,再推出《無岸之河》及《如歌的行板》兩部詩人電影。 2015年,第二系列七部電影聯合發表,呈現同時代的四部臺灣文學家、三部香港文學家電影,紀錄四位臺灣文學家瘂弦、洛夫、白先勇、林文月,以及三位香港文學家西西、也斯與劉以鬯,以文學之眼,望見大時代的悲欣,拓展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涵蓋的文學史脈絡可能性。 2018年,目宿媒體全新推出《我們在島嶼朗讀》系列,擷取經典作品最具感染力的動人片段,邀請文學家們獻聲朗讀,讓文字乘聲波傳遞,滲入內心,喚醒視覺及自媒體時代冬眠許久的聆聽,重溫文學的感動。

Q&A 問題討論

 30天有效期觀看 - NT$1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