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在島嶼寫作|林文月:讀中文系的人

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
01:38:31
38
想知道最新課程資訊?
已經有帳號了? 請登入
會員獨享權益
learning個人化學習紀錄
point不定期贈送購課金
此為付費課程,需購買觀看完整課程
30天有效期觀看
NT$150
糟糕!無法播放此影片,已通知相關人員處理,請稍後再試。
讀中文系的人

試看片 - 電影預告

00:01:25

電影正片

01:37:06

 30天有效期觀看 - NT$150

課程介紹

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「臺大第一景」,是校園傳奇,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,歷時五年半翻譯鉅著《源氏物語》。作品豐富多元,形繪特殊的人情風貌,訴說深濃的回憶故事,進而開拓了色香味兼具的文學感受。


林文月 Lin Wen-Yue

林文月,1933年出生於上海市日本租界,1946年舉家返歸台灣。錯綜的文化、國籍的流動及多語環境,成為林文月日後寫作、翻譯的養分。林文月集學者、作家、翻譯家多重身分,曾翻譯《源氏物語》、《枕草子》、《和泉式部日記》等文學作品,成為日本古典文學在台灣的經典譯本。文學創作之路則鍾情散文,白先勇曾稱讚林文月散文為「筆意清暢,風格醇厚,寓人世的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,字裡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」,代表作品有《京都一年》、《讀中文系的人》、《飲膳札記》等。學術寫作與文學創作在林文月生命中是一體兩面,同為筆耕卻是不同感情抒發的兩種面向,合以觀之才得以一窺其完整的書寫歷程。目宿媒體的文學家紀錄片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第二系列曾以之為傳主拍攝《讀中文系的人》。


導演:齊怡、劉佩怡

出品:目宿媒體

讀中文系的人_劇照15.png

讀中文系的人_劇照21.png


關於導演

齊怡

劉佩怡500.jpg


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,多年來從事媒體實務工作,曾獲「第五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」,現任教於銘傳大學廣電系。有感於在臺灣的媒體土壤上,理念一直是門困難的功課,轉而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。作品包括電視製作「再見美麗島」、「看見臺灣-美學臺灣」紀錄片,分別獲得亞洲電視節最佳新聞節目及入圍國際艾美獎。另有「誠: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」、「回頭看決策–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」等十餘部紀錄片。

劉佩怡

劉佩怡500-1.jpg

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,回台灣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電視台小執行,自此踏入鏡頭後的世界,歲月匆匆在出外景和剪片子中交錯而過,作品包括電視專題、節目、短片,另有《藍色肩膀》、《午後書房》、《有一個島》等十餘部紀錄片。

關於講師
目宿500.jpg
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電影製作

目宿媒體於2009年由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支持創立,「目宿」意為「目光停駐之所在」,以當代影音媒介,傳遞文學的美好價值,創造令人目光停留的影像作品。創業作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系列文學家紀錄電影,紀錄在臺灣土地上書寫動人故事的文學家,讓文學的醇香穿越銀幕與書頁,發酵成令人醉心的閱讀體驗,期待與更多觀眾和讀者,因電影而相遇,因文學而相知。 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第一系列於2011年推出,將林海音、周夢蝶、鄭愁予、余光中、王文興、楊牧等六位臺灣戰後文學家的生命與創作經歷搬上大螢幕,透過導演的敘事手法,將文學家的生命與創作底蘊充分展現,讓人們更關注影響臺灣文學數個世代的作家,打開沉寂多年的臺灣文學影像動力。 2014年,時值《創世紀》詩刊六十年社慶,以「詩的照耀下」為題,再推出《無岸之河》及《如歌的行板》兩部詩人電影。 2015年,第二系列七部電影聯合發表,呈現同時代的四部臺灣文學家、三部香港文學家電影,紀錄四位臺灣文學家瘂弦、洛夫、白先勇、林文月,以及三位香港文學家西西、也斯與劉以鬯,以文學之眼,望見大時代的悲欣,拓展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涵蓋的文學史脈絡可能性。 2018年,目宿媒體全新推出《我們在島嶼朗讀》系列,擷取經典作品最具感染力的動人片段,邀請文學家們獻聲朗讀,讓文字乘聲波傳遞,滲入內心,喚醒視覺及自媒體時代冬眠許久的聆聽,重溫文學的感動。

Q&A 問題討論

 30天有效期觀看 - NT$150